山东省寿光市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拥有一流的蔬菜栽培技术、先进的蔬菜经营管理经验和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目前,寿光市蔬菜常年种植面积逾4万公顷,其中设施栽培蔬菜,包括日光温室和部分塑料拱棚共约3万多公顷,蔬菜栽培品种超过1000个。同时,形成了胡萝卜、西红柿、韭菜、甜瓜等专业镇、村。2013年8月 我们对化龙镇胡萝卜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够对胡萝卜产业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借鉴。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化龙镇胡萝卜产业发展概况
化龙镇位于寿光市西部,西邻东营,南接青州,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辖53个行政村,人口5.3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农业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政策引导下,加上该镇原有的蔬菜生产基础,胡萝卜生产逐渐发展成为促进当地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化龙镇也由此成为寿光市典型的以蔬菜生产为主业的农业乡镇。先后获得“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国家级胡萝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农 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所辖裴岭胡萝卜加工园区是“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农业产业特色明显。
2012年,全镇胡萝卜复种种植面积达4万亩,建成了我国江北最大的胡萝卜交易市场和加工园区,年交易额2亿元,形成了“市场加龙头企业连基地带农户促出口”的一条龙产业化格局。
经多年发展,化龙镇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胡萝卜优势产区,具有较高的产业化水平,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镇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龙镇胡萝卜产业涉及裴岭周園20个生产专业村,同时还辐射青州、广饶等周边地区种植胡萝卜10万亩。2012年,胡萝卜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全镇已形成胡萝卜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一条龙格局,胡萝卜生产龙头企业多达54家,相关物流、生产资料企业61家,其中潍坊市级龙头企业3家。胡萝卜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产品80%出口日本、韩国、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2年出口创汇达2000多万美元。
调查来看,10多年来化龙镇胡萝卜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产销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年际间生产波动较大。从2000年至2012年胡萝卜生产共经历两次较大的生产性波动,分别出现在2001年和2006年。当时因前期胡萝卜价格较高,在较高生产效益驱使下农民大规模发展胡萝卜种植,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后的产品总量超出了市场需求,每公斤价格仅0.20元左右,远不及成本,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二、化龙镇发展胡萝卜产业的主要经验
化龙镇以发展胡萝卜及其次生产为切入点,从政策、资金、科技等多方面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取得了较好效果,产生了一些成功经验。
1.采取措施发展胡萝卜高端产业链,加强胡萝卜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开发,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在化龙镇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先后引进外资建设了占地面积1000余亩的胡萝卜加工园区,建有总容量5万吨恒温保鲜库,年加工量达60万吨。深加工规模的扩大有效解决了产品积压和保存难题,避免了产品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波动,带动了胡萝卜种植面积的增加,产业附加值也显著提升。比如1市斤胡萝卜价格为1.5元,抛去成本农民可获利1.0元左右,而胡萝卜经脱水加工成果蔬片则增值5倍以上。化龙镇裴岭胡萝卜加工园区目前已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胡萝卜集散中心。
2.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不断配套完善胡萝卜专业市场体系。以胡萝卜生产、销售和加工为主线,化龙镇政府积极引导和加强胡萝卜市场购销网络建设。目前全镇20多个胡萝卜生产专业村均建有固定或临时的胡萝卜收购点,市场购销网络覆盖全镇,农民足不出村即可销售产品。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胡萝卜市场化水平,自2000年以来,镇政府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胡萝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80万吨,交易额5亿元,并配套完善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市场电子交易平台等服务设施。同时,以胡萝卜生产为核心,政府围绕产业环节引导培育了种苗、农资、深加工、物流等,拉长了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化初见端倪。
3.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各类胡萝卜专业合作社,为胡萝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实践证明,长期以来我国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对于胡萝卜产业而言,产后的销售和产前、产中的科技服务环节是关键,是农民能否获得效益的前提。化龙镇通过大力发展各类胡萝卜专业合作社,采取了“ 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从业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发挥了合作社组织的群体优势。为此,化龙胡萝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
4.发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扶持胡萝卜加工园区建设,拓展了胡萝卜销售渠道和加工利用水平。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是生产的规模扩大以及产业链的延长。而生产规模扩大的前提是种植效益以及农民种植积极性的稳步提高。为此,化龙镇政府建设了胡萝卜加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集投融资、价格稳控、行业服务于一体的合作服务平台。实施园区化管理,引导并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和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与此同时,政府还借鉴了国内外其它先进的专业园区的运作模式,积极整合资源,科学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产业初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5.发展名牌战略,发挥品牌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化龙镇政府借助寿光蔬菜叫响全国的品牌优势,引导企业注册了“参源”牌和“化龙”牌胡萝卜商标,并进行了化龙胡萝卜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品牌兴农”战略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化龙胡萝卜的知名度和市场认知度,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效益。
6.创新产业链条体制、机制,加强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在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链条上建立党支部和各级工会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党群基础,保障了从业人员的基本权益,促进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如,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建立了农民工的工资保障机制、劳动保护机制、困难帮扶救助机制和素质培训提升机制等,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化龙镇胡萝卜产业存在的问题
任何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或矛盾, 克服制约因素,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激发产业活力是促其稳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化龙镇胡萝卜产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从业人员市场和科技信息缺乏,生产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生产性波动性大。调查发现,化龙镇从事胡萝卜生产和销售人员多为“40”、“50” 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因此对市场变化规律和信息不敏感,很难对市场需求情况作出预测,生产风险预警机制也难以建立。同时,生产盲目性和盲从性严重。一旦总产量超出了市场需求,就会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
2.生产模式单一以及生产的分散和无序导致生产标准化难以实施,高质量产品总量偏少,市场竞争力弱。调查发现,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本为一家一户 的小农生产模式,较少有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特征,因此生产中的种苗、农资、栽培管理方法等基本一家一样,在生产中监管部[门很难组织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由此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高品质产品总量偏少,市场总体竞争力较弱。其次,在现有生产模式下很难形成规模优势,胡萝卜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3.生产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主产区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不完善,科技对生产贡献率低下。农民迫切需要良种,高效、低毒药肥和生产技术与相关科技成果在专家教授的案头难以产业化形成了矛盾,胡萝卜生产靠经验的多,相应的科技对生产贡献率尚不足20%,产量和品质难以突破,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4.高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高端市场和品牌培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化龙镇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胡萝卜高端产品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加强了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并先后认证了“裴岭蔬菜” 、“红参食品”、 “碧龙” 有机蔬菜基地3处。2004年, 科技部、农业部为化龙镇胡萝卜基地颁发了“绿色食品基地”证书,省农业厅颁发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证书。2007年11月,化龙胡萝卜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检查验收。但总体而言,化龙胡萝卜高端产品种植面积和规模仍然偏少(小),且有机胡萝卜等高端产品尚未形成规范稳定的市场,有机胡萝卜品牌亦未得到有效树立,仅仅处于示范阶段。
此外,胡萝卜加工大多仅限于简单冷冻和保鲜处理层面,附加值高、增值空间更大的精深加工技术落后,产业整体效益难以显著提升。
5.与胡萝卜生产相关的次生产业链培育仍需加强,市场管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龙镇现有胡萝卜专业种子公司有25家,农药化肥等农资公司38家,物流运输公司23家,胡萝卜销售企业加工企业54家,次生产业市场的发展和培育有效延长了胡萝卜产业链。但比较而言,各节点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尚无大型或特大型龙头企业出现。而且,次生产业市场假冒种子、假冒农资等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给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次生产业链培育仍需加强,市场管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四、结论和对策
1.结论。通过对化龙镇胡萝卜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胡萝卜产业是寿光市化龙镇的农业支柱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胡萝卜生产年际间波动较大、生产模式单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以及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2)化龙镇胡萝卜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在产品市场开拓、规范市场秩序、协调配置生产要素等方面作用明显。但也存在合作社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落后、体制机制活力性不足、效能低下以及入社人数偏少等问题。
(3)合作社管理机制和效率、劳动力素质问题是影响化龙镇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合作社规模大小、科技应用水平、社员学历和能力水平及对合作社的认识及观念等,但不起主导作用。
2.对策和建议。
(1)鼓励专业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其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组织结构层面,可视合作社规模大小成立全体成员大会,大会根据“一人一票”的基本原则并适当参考资本表决权选举理事长1名作为法定代表人。在民主管理制度下,法人面向社会公开聘任职业经理人和财务会计,合作社能人也可兼任经理。合作社直接面向市场,尊重市场规律,实行风险均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捆绑机制以及盈余返还、股份分红的收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员积极性。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应在合作社内部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社员话语权,维护社员权益。
(2)专业合作社应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以及运营模式的创新,突出其科技支撑功能。各地合作社应因地制宜,取长补短,采取更加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加快合作社体制和机制创新。例如,可尝试“合作社+专家+支部”、“合作社+ 专家+农户”、“合作社+专家+企业+支部”等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当地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努力提升合作社对本地产业的科技支撑功能。此外,还可广泛动员农技部门、专家、专业
人才等以科技、产品等形式参股或参与收益分配。其次,现代农业生产和贸易是细致的专业分工体系,因此合作社也应逐步改变“大一统”和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向更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可将合作社定位为两类: 一类是提供专业服务的合作社,其目的是加强生产者的谈判力量,打破买方或卖方的市场垄断,提升农民的市场定价的发言权,使农民可以安心生产,实现生产专业化。另一类是产业组织,统筹产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在产业利益受到威胁时,内部互相协调,共同应对挑战。
(3)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服务体系建设,统一合作社管理机构,以完善的公共服务措施打造高效合作社。
首先,按照统分结合的思路,一方面要细化专业合作社类型,努力促进合作社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树立办大合作社或合作社联社的思路,统一合作社管理机构,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功能。其次,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合作社提供快捷准确的网络信息服务。第三,引导鼓励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超市、交易市场等参与合作社建设,通过“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4)整合农业资源,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当前,我国农村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连片集约经营成为可能。专业合作社应抓住机遇,用好土地流转政策,鼓励社员或非社员把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股权,在科技专业人才的引领下实行规模经营,增加产出效益。同时,应发挥合作社的群体和规模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统一质量标准,推行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